毫厘匠心筑智能之门 铁军鏖战谱创新华章 | 城建智控璧铜线站台门系统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27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青山绿水间,一条市域铁路正悄然改写着中国轨道交通的智能化版图。作为全国首条高铁、市域铁路、地铁“三铁”融合示范线,重庆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璧铜线)不仅承载着千万市民的出行期待,更见证着中国智造的硬核突破。

wps_doc_0

在这条37公里的钢铁巨龙旁,9座车站的484道银灰色半高站台门正昼夜不息地开合,每一寸精准的移动,都凝结着城建智控人“不失毫厘”的“国匠”精神。自2024年9月璧铜线试运行以来,全线站台门系统以日均1.5万次、累计超300万次精准动作,创造了故障率低于0.003%的行业纪录,为我国市域铁路站台门系统树立起崭新的技术丰碑。

wps_doc_1

璧铜线的站台门系统,是国内首次实现多维技术融合的市域铁路半高站台门系统,也是全国最复杂的站台门系统之一。这套由城建智控自主研发的“钢铁卫队”,开创性地融合了无人驾驶协同、AI智慧运维、毫米级间隙探测、动态对位隔离、LED信息组网等五大前沿核心技术。其中,智能运维平台每秒处理10万点位的海量数据吞吐能力,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将传统运维效率提升至新量级。

wps_doc_2

站台门系统负责人王珀介绍,璧铜线的站台门系统实现了行业内多接口、多子专业融合,并达到了行业内同等先进水平,在满足国标GB/T36284-2018标准基础上,更实现了关键板卡的自主进化——PEDC主控单元采用双冗余架构设计,DCU处理器集成边缘计算能力,8类核心板卡中4类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完全自主化。

wps_doc_3

在这场与时间竞速的技术突围战中,机电事业部办公区那张磨出“包浆”的折叠躺椅,无声诉说着“中国智造”背后的创新密码。由工程师胡定旭带领的攻坚团队,独创“需求导向型研发”模式,在20个昼夜的极限周期内完成从概念设计到工程验证的全流程突破。胡定旭本人更是在14个月的项目征程里,主动放弃全部公休日投入工作,仅在2024年春节假期短暂调整工作节奏。他白天伏案调试,并不断与供应链、质量、测试等部门进行交流,夜晚和衣而眠,凌晨灵感迸发时又即刻投入工作……正是这种“睡在图纸里”的执着,让团队仅用60天就完成8类关键板卡的开发优化,创下原理设计误差率<0.5%,其中2种全新板卡实现100%国产化,关键指标一次性通过认证的新纪录。

wps_doc_4

在基础研发中心工程师吴爱娟的工作日志里,三项划了重点线又打上感叹号的条目定义着这场硬仗的难度系数:3套异构系统的协议对接,滞后28天的设备安装进度,以及被压缩至原计划40%的调试周期。

wps_doc_6

面对“不可能三角”,公司启动战时机制:管理层全天候驻场协调,供应链开辟绿色通道,技术团队开启“三班倒”作战模式。站台门团队紧急扩充技术力量,白天逐项核查设备状态,夜间以“老带新”模式开展专项培训,同步推进遗留问题清单消缺,最终系统联调效率提升至常规作业的两倍之多,硬生生将半年的工期压缩进60个昼夜。在这个阶段,调试人员每天仅休息数个小时,最紧张时,甚至用行军床在站台门值班室轮班值守。

wps_doc_7

在这场立体攻坚战中,以站台门系统团队为代表的攻坚小组构筑起“进攻锋线”。吴爱娟的日程表折射出整个团队的“作战图谱”:清晨与供应链核对关键物料流向,午间穿梭于各系统联调现场,深夜伏案优化技术文档。在决定项目生死的样机评审前夜,她和团队连续36小时驻守样机现场,接线调试与技术验证双线推进,最终在评审会开始前一天完成最后一轮数据核验。这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的作风,正是整个技术团队的工作缩影——当设备安装进度告急时,研发工程师自发组建突击队支援现场;当调试节点迫近,测试人员彻夜值守编写操作指南;当生产周期压缩过半,工艺团队连续驻厂优化流程节点;当验收需求提前,质量专家带病坚守完成全链数据核查……每个成员都在打破岗位边界,用“白+黑”“5+2”的拼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wps_doc_8

2024年盛夏,重庆迎来40℃极端高温,璧铜线轨行区的金属构件在烈日炙烤下蒸腾起超过50℃的热浪。而此时,璧铜线站台门系统的联调“战场”正在经历双重“烤验”。当行业惯例遇上极端气候,当精密调试撞上极限工期,一支跨越三个世代的攻坚团队在蒸笼般的站台间书写着工业美学的另类注脚。

wps_doc_12

在湿热的空气中,“70后”的“老轨交”手持仪器监测设备运行状态,“80后”中生代骨干穿梭于各子系统间统筹技术参数,“90后”新生代工程师操控着自主设计的智能设备进行调试,浸透汗水的工装在控制室空调下凝出盐霜,又被轨行区新一轮的汗水晕染成深浅不一的地图。

wps_doc_15

作为“90后突击队”的一员,基础研发中心工程师李晓的记忆中,那段与时间赛跑的攻坚岁月依然鲜活:晨光初现时,运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诊断仪完成484套门单元的毫米级定位校准;暮色四合后,通过全自动运行场景测试验证平台远程开展10余项参数迭代优化,经过不断地参数优化与算法升级,创下单日完成1个车站系统联调的行业纪录。当持续50天的夜班拉锯战进入最后冲刺,这个总爱开玩笑的年轻工程师声音已沙哑如砂纸,嘴角燎泡渗着血丝仍紧盯屏幕校核波形图。

在机电事业部工程师李川川的工位上,记录着两个刻骨铭心的坐标:2022年夏日中,他在雄安新区物联网的实施现场,与同事一同构筑起“不断电的生命线”,防护服里的测温枪与万用表共同丈量着疫情下的工业脉搏;2024年灼热钢轨旁,这个身影又化作智能站台门系统的“活体传感器”,坚守并校准着技术突破的临界点。

wps_doc_16

当联调工作步入最为胶着的攻坚期,“李川川们”的时间被精密切割成无数个奋斗的片段:于晨曦微露中微调门机传动的微妙间隙,于正午烈日下于疾驰的列车震颤中捕捉那转瞬即逝的毫秒级信号偏差,至夜幕低垂,又化作“行走的数据库”,在子系统迷宫中抽丝剥茧排查故障。这场持续九十天的极限挑战,让生理节律在钢铁与代码的碰撞中彻底重构——有人中耳炎发作,耳道渗液浸透对讲机海绵套仍坚持核对接口协议;有人眼底渗血,仍在模糊视野中摸索着录入最后几组关键数据……

wps_doc_19

这些由公司精兵强将组成的“创新尖兵”,在智能革命的“长征路”上淬炼出独特的智控密码。他们以跨学科的协同智慧破解技术壁垒,让信号系统与门控指令实现超高精准对接,在西南轨道交通智能化的时代钢轨上雕刻着智能文明的崭新刻度,同时将“首善标准”锻造成闪耀的科技丰碑。

wps_doc_21

每一道站台门开合的精度,都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每一次创新突破的热度,都是时代奋进的温度。从山城热土到神州经纬,从轨道交通到智慧城市,这是属于建设者的壮阔征程。

城建智控这支善打硬仗、敢闯新路的队伍,再一次用484道智能门单元构筑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丰碑,用5项创新铺就站台门系统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当璧铜线的列车载着城市梦想飞驰向前,站台门上跳动的每寸光影,都在诉说着新时代“铁军”“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与“偏毫厘不敢安”的匠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前方道阻且长,而城建智控人,永远在路上。